从曾厝垵走到演武大桥,沿途看路标你会发现,单是“轮渡”这个地点的指示就有“轮渡”(直接不出现英语)、“lundu”(中文音译)以及“ferry”(轮渡、渡口的英语单词)三种版本。熟稔汉语的您也许不会觉得有何不妥,更不可能给您带来什么识别上的困扰。可假如您是初到厦门的外籍人士呢?大概就“找不着北”了吧。
为此,民建厦门市委提出了“关于规范厦门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建议”,该建议主要执笔人刘鸿敏昨日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双语标示应由专业的翻译人员或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拼写,“毕竟,厦门作为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规范各个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将有助于树立厦门国际化城市形象”。
刘鸿敏是科技中学一名老师,不过,不是教英语。“热爱旅游的我曾游历过一些国家,发现作为异国人的我们,总能轻易地找到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她说,“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那一块块清晰、准确、标有英文的指示牌;然而,回到厦门后却发现许多公共场所相当缺乏规范的英文标识或指示牌。”
去年,刘鸿敏组了一个5人小组(成员还包括另一名同事及三名初中生),利用暑假专门调查厦门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情况,还拍照取证。另外,也对近百名外国友人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刘鸿敏说,厦门在公共道路交通、道路街巷、旅游景区、体育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机构、商业服务业、文化设施等许多公共场所缺乏英文标识或指示牌;还有就是现有的双语标识或指示牌的英文翻译存在错译、漏译、译法不统一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此外,双语标识的版面设计、大小没有统一规范。
比如,公厕门口的“WC”字样!刘鸿敏说,在国外基本上没人使用这个词。原因是这个词过于古老,人们已经用“toilet”,“bathroom”等代替。“所以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常会为寻找厕所而苦恼。而上面所说的‘toilet’和‘bathroom’,前者为英式英语,后者为美式英语。现在的双语标识还是比较倾向于英式英语”。
又比如,我市许多游泳馆、医院及图书馆等地方都没英语标识,公交车内很少用英语报站;公交车车门边写着的“禁止手扶”似乎就没想到要提醒外国人(应该有英文标识“caution”)……
刘鸿敏告诉记者,她们还就此采访了厦大管理学院教授潘威廉。这位在厦门生活了20多年的老外就讲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厦禾路附近有栋住宅楼,把“能够安静地思考的地方”翻译成“concentration camp”,这两个单词是没错的,可是摆在一起,意思就变成了二战中犹太人的集中营!试想一下,外国人看到了这样的名字谁还敢买这儿的房子?
潘威廉说,如果中国有哪座城市在双语标识规范化这点上应该被完善,那应该是我们的厦门。我们应该认识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相关链接
刘鸿敏的建议:
●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和经验,成立“规范公共场所英文标识专家委员会”,联合国内外英语专家,制定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翻译规则和相应指南;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制定双语标识统一化规范化的地方性法规,便于各行业按照法规来具体实施以及更换标识。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利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或市长热线,建立畅通的反映标识错误或建议的“文字和声讯”渠道,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我市双语规范的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对来厦的外国友人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厦门双语标识的看法,并提出更多的建议。
●公共场所双语标识的制作提供要通过政府采购形式,确保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或指示牌保质保量、整齐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