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紧急情况下,城市空间设计如何更好地向市民传递逃生信号?昨天在上海交大举行的“2010第四届全球传播论坛”上,有专家提出城市空间设计的新概念,不妨将平面的逃生标识“改装”成立体标识,使之更加人性化、方便辨识。
研究显示,在自救逃生时,人们都会产生“恐惧,有心理阴影”、“从众”、“围观、寻求刺激”等心理,而某些消极心理极易导致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此时需要周边空间设计传达一种信息,告知人们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状况,例如“还有150米就是出口”、“这里有手机信号”……从设计本身引导人们自救,让空间“说话”。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王晓玲老师等提出,在遭遇紧急情况下,城市空间设计也会“说话”,通过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标识信息传播对民众逃生自救有益的信息,提供逃生者积极的心理暗示。
对此,专家建议,要让空间格局本身发挥引导作用,做到信息明确,方便辨识。针对目前上海高楼建筑鳞次栉比的现状,该研究特别指出,人们在高楼向下或向上逃生时,往往会因忘记楼层而感到不安,所以高层建筑每5层需要一个显著特征来提醒人们,以增加更多环境信息,如实告诉逃生者剩余的逃生距离。
此外,记者了解到,现在公共场所的逃生标识往往是平面的,只有从一个特定方向才能明显识别。“一些类似十字路口的地方,平面标识就显得不人性化。”王晓玲建议设计一种立体标识,360°指向四个方向,就能很好地指示出口位置,并且逃生者在各方向上都能明显看到标识信息。 ”同时,她还提议“可以增加更多环境信息,在‘安全出口’的指示箭头上标明往出口的实际距离,详细数据信息帮助逃生者更清晰地判断。 ”据悉,本届全球传播论坛以“e时代的全球都市——传播.设计.创意”为主题,分主论坛、产业论坛和专题论坛三个部分进行。二百多位海内外传播学界名家、创意业界精英、城市文化专家、高校师生,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部分展馆主管参与了此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