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制作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tr id="lingyuebs"><strong id="lingyuebs"></strong><small id="lingyuebs"></small><button id="lingyuebs"></button><li id="lingyuebs"><noscript id="lingyuebs"><big id="lingyuebs"></big><dt id="lingyuebs"></dt></noscript></li></tr><u id="lingyuebs"></u><kbd id="lingyuebs"><kbd id="lingyuebs"></kbd></kbd>
  • 无公害产品披上标识外衣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10 14:57    浏览量:
    如果农产品有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这样的“身份证”,不仅老百姓愿意购买,种植的农户也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对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原野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成来说,刚刚启幕的收获季节喜中有憾。喜的是,村里无公害早熟土豆一上市,就卖出了好价钱,在地头收购价每公斤就达1.4~1.6元。批发价达到了每公斤三元三四。哈尔滨、大庆的批发商排着队装车;遗憾的是,因为天气原因,今年土豆产量有些减产。村里无公害土豆一共种了近5000亩。“如果不减产,农民的收入很可观。”王立成说,除了无公害土豆外,这两年村里还种了无公害的秋白菜以及大豆,由于是无公害的蔬菜,到秋天这里的农民不用走街串巷的卖菜,批发商直接就到地里抢购了。
     
        记者在新一百超市、好百客超市、中央商城超市等超市了解到,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虽然价格高于普通蔬菜,但购买者不少。针对这种需求,道里区农林水务局与无公害蔬菜基地联合,在爱建社区成立了便民果蔬配送中心,每天根据居民需求统一组织订货,由道里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哈达水果批发中心根据订货单统一送到社区。
     
        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身份,商品不仅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农民种植效益也增加了。桦南县农民张福来因为种植获得绿标的“春育牌”白瓜子,每年纯收入都在三四千元。“没有绿色标示,瓜子卖不上价。有了它,价高销路好。”看着地里长势不错的南瓜,张福来有些兴奋地说,看来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张福来告诉记者,卖上一个好价钱,也要付出辛勤的劳作。需要施肥的时候,不仅要施有机肥,还定期进行人工除草,不能使用除草剂等,植物生长环境要求也非常严格。
     
        记者从大庆市农委绿色食品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市共有330个产品获无公害、有机、绿色“三品”的标识,其中获“三品”标识的产品95%为农产品,“三品”标识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农产品争穿“绿衣”
     
        通河县农委绿办负责人田利斌介绍说,几年前,通河的农民和部分企业还对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标识认识不上去,认为投入大,标识使用期短。可是进入市场之后,产品没有这个通行证,价低不说,销路还差。县里的一家大米企业申请到绿色标识后,米价一路上升,还打入哈市大型超市,农民和企业尝到了甜头,都极力让自己的产品穿上这件“绿色”衣服。现在这个县的“绿丰”牌大米、“龙江龙”大米等都获得绿标,价格比一般大米高不少。眼下,这个县仅大米就有7个品牌获得了绿色标识,看到了标识的含金量,北岛冰棍、石人沟鱼等食品也着手申请绿色标识。
     
        桦南县农委绿办工作人员介绍,县里有一家大豆加工企业,因为没有申请绿标,不仅产品价格低,而且收购产品的企业去年已经明确表示,如果企业再不申请绿标,将不再合作了。企业从去年9月份开始申请大豆油、豆粕绿标,今年10月份验收之后,有望能马上拿到绿标。“到那个时候,产品的价格要翻番了。”这个县获得绿标的30万亩“春育牌”白瓜子,“孙斌大米”等在市场销售看好。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一些经纪人就开始订货了。
     
        近年来,大庆祝三乡大力发展无公害无子西瓜,依靠“无公害”销量猛增,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热情,今年全乡仅西瓜一项就可为农民创收3000多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今年大庆市又新申报了5个绿色标识、28个无公害标识、6个有机标识,现在正在审查阶段。
     
        获得无公害、绿标等标识的产品,对于生长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产品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各项理化指标符合相应无公害产品的品质要求等,在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未经许可的食品添加剂。无公害、绿标等标识的获得并不是终身制,而是定期测评,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摘掉标识。
     
        去年全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269个,产量5054万吨,累计认定面积12600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64.7%。今年我省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1500个无公害农产品,并完成3000万亩产地认定。
     
        餐桌“爱上”绿色食品
     
        日前,记者从哈尔滨市农委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哈尔滨市将在蚂蚁河和拉林河流域两岸,投资近18亿元,开发建设包括米、菜、肉、奶、鱼、禽、蛋和山特产品等八大类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农副产品的需求。两河流域在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已经认证绿色食品企业43家,产品144个。
     
        肇源县50万亩国家级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亩产绿色水稻500公斤,所产大米80%销往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沈阳等20多个城市。肇州县托古乡生产的大沟小米等十几个获得绿色标识的产品销售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
     
        道里区无公害蔬菜基地90%的蔬菜在本地销售,10%外销上海、广州等地。目前,该基地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又引进黄瓜、嫁接茄子、礼品瓜等新品种,还利用窖储蔬菜生产加工,制出酸菜、辣白菜等各类小菜,延伸了产业链。据哈尔滨市农委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哈市郊区夏菜九成以上是采用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栽培模式,保证了市民食用当地夏菜的安全。

    相关新闻推荐

    Copyright © 2022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制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22409号